◆ 英國第三大城市--牛津
牛津與牛津大學之間的關係,自中世紀初斯大學創校以來就出現時而互惠發展,時而緊張對峙的情形。這座城市的發展史可溯自撒克遜時期,當時它是個以棋盤式規劃設計、外環城牆的圈地,此方形城鎮的發展以卡爾菲克斯(Garfax)為中心,這一點在現今的街道平面圖中依然可以看得出來。牛津在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就是它位於南北貿易的路線上,有沼澤及河流屏障著東、西、南三方(牛津一名即得自其中一條河流的淺灘)。在英格蘭統一之後,牛津城也解除了作為對抗丹麥的防禦系統之一的身分,並繼倫敦和溫徹斯特之後,躍居為英格蘭的第三大城市。
諾曼人進駐之後肇建了牛津城堡,城牆也從卡特街(Gatte Street)向東延伸到現在的長城街(Longwall
Street)。由城牆俯瞰這座十二世紀的城鎮,房舍聚集的每一個教區中,各有所屬的禮拜堂,而外圍則是數座重要的但偏遠的宗教性建築,例如基督大教堂(Christ
Church cathedral),其中聖佛萊茲史懷德小修院(St Frideswide’s priory)的教堂建築物還保存至今。部分於1226-40年間重建的城牆,同樣地也被保留下來。
十二世紀初,牛津城成為學習重鎮。聖母瑪利亞教堂(St Mary)則為牛津大學的中心點,第一個集會廳也於十四世紀初期在此增建。學生一開始被安置在大學會館中,並可依個人意願租用,無論老師或研究生都必須住校。現今的學院制度肇始於1379年,當時英格蘭司法大臣威克姆(William
of Wykeham)首先創立了新學院(New College)。
大約在1420年啟建的神學院(Divinity School),是大學第一個在城內建造獨棟建築物的先例。不同於牛津城中半木造的即席之作,學院選用的建材大都為石材,而且其建築形也足堪躋身於當代最精美的典範作品。新學院的建築物確立了將禮拜堂和大廳銜接在一起的建築手法,這種風格支配著往後四個世紀的學院設計。
中世紀晚期,擁有大窗戶的垂直雕花格窗的垂直式哥德建築蔚為風尚,有些舊建築也以這種風格重新整建,例如牛津大學教堂──聖瑪利亞教堂。十六和十七世紀的牛津,出現了一些有別於學院建築風格的小嘗試,例如植物園(Botanic
Garden)的大門及聖瑪利亞的南側門廊。對於牛津城和大學來說,這是經濟復甦的時期,十七世紀前半葉的建築作品引入文藝復興的建築主題。
歐里爾學院和大學學院是固守牛津建築保守主義最常引用的兩個代表,其建築風格在歷經一個世紀後仍絲豪未變,所受到的高度評價再次印證了牛津建築與哥德風格的密不可分。在牛津的學院中仍可發現大量的古典式建築,這座古老城市雖然為了維持市容免不了進行一些修補改建的小工程和私人改建,但十八紀紀期間並無大規模的改建計畫。
二十世紀的牛津不可避免地因為工業化的進駐而逐漸往郊區擴展,尤其是在莫里斯汽車工廠在克雷(Cowley)設廠之後更加明顯,導致的商業化腳步,其中包括玉米市場街(Cornmarket
Street)所進行的數項主要再開發案,醜陋的新購物中心伴隨著巍然從立的立體停車場,以及往西通向歷史中心的間道等現代化建築公然佔據了繁榮商圈。如果說這是建築上的災難,那麼從1970年代起就不曾歇止的觀光熱潮也是災難之一。隨著居民的自覺,保護牛津城珍貴的建築資產的聲浪日益高張。現在,牛津大學與各學院就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除了取得市中心許多老舊房舍的所有權外,也在牛津古蹟基金會(Oxford
Historic Buildings Fund)的支持下,擬定全盤的保存計畫來推展歷史建物的維護工作。
一如以往,牛津城內最棒且最耐久的新建築物還是在大學和學院中,特別是在戰後時期,許多現代建築取代了二十世紀初期復古主義的建築師的作品。
(以上文章摘自建築Look
系列《牛津》)
相關連結:建築本事之牛津
【 城曦乍現|建築本事|城中故事|巴布城下|閱讀迴廊|城市光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