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打星
索取書訊
 
 
回應本篇文章發表新主題回書貓研究室 所有回應文章
《法的深奧 眾生的愛著》
 Ψ 吹糖人 (2002-12-25 13:38)

法的深奧 眾生的愛著
ET書架推薦書2002/12/22 10:02


 文/林宏濤

佛陀最得意的弟子舍利弗和目犍連相繼去世後,佛陀在摩佗羅國跋陀羅河側傘蓋菴羅樹林中舉行布薩,很感傷地說:「比丘們啊,自從舍利弗和目犍連逝世以後,這個集會,對我而言,真是空虛不堪,不見他們兩個人的面孔,使我寂寞愁傷。」【1】儘管佛陀很落寞惆悵,卻還是提醒弟子們:「是故比丘,汝等勿生愁憂苦惱。何有生法、起法、作法、為法、壞敗之法而不磨滅。欲令不壞,無有是處。我先已說,一切可愛之物皆歸離散,我今不久亦當過去。是故汝等當知,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依。」【2】心愛的人總會別離,世界上沒有任何事物是恆久不壞的,佛陀不久也會離開,弟子們必須依靠自己,依靠法。這真是令人鼻酸的一幕,雖然這個八十歲的老人比他的弟子們都要看得開。但是我們也看到晶瑩圓潤的人格躍然紙面,他是個覺者,體證了宇宙生死流轉的真相和涅槃解脫的道路。顏回過世,孔子說:「噫,天喪予,天喪予。」佛陀儘管也感到黯然神傷,卻隨即釋懷(或許你會解釋為強打起精神來吧),對弟子們解說無常的道理,並且要他們以自身和正法為依止的洲島。

佛教經典裡對於佛陀事蹟記述的不完整,我不認為是因為後來的佛教不主張個人崇拜的關係。事實上,佛教從歷史宗教發展到世界宗教的過程中,處處可見神格化和偶像崇拜的痕跡;我們或許可以說那是「佛弟子的永恆懷念」(印順導師語)。完整佛傳之闕如,應該是印度古代缺乏現代意義的歷史的觀念,從史詩《摩訶婆羅多》裡歷史事件與神話之雜揉,時間次第隨詩人的想像馳騁而混亂不堪,便可窺見一斑。現代史家只能根據有限的經典敘事去鉤沉索隱,還原作為歷史人物的悉達多•喬達摩的生平。而既然是個傳記人物,在方法上很自然地就會排除神格化的敘述,這與在其他經典裡神通自在的佛陀形象也會有些差距,我們看到的,便是個生活安逸卻不快樂的人,矢志離家求道,經過崎嶇道路,中夜證得菩提,而後遊行諸國,宣說他所發現的正法,建立僧團,其間也曾遭到橫逆,最後服從生命的法則,安詳地離開人間。

凱倫•阿姆斯壯筆下的悉達多•喬達摩,給我許多感動。如果人皆有佛性,都有證道的可能,那麼他們或許比較喜歡知道佛陀「原來和我沒什麼不同」。離家前的悉達多潛回宮中,想見妻兒最後一面,而不敢叫醒他們,怕愛情和親情會把他留下來,這裡頭有多少掙扎和不捨啊。證道的佛陀感到「佛法的深奧,眾生的愛著」,曾經有不想說法的念頭,這又使我們捏一把冷汗,因為世界差點聽不到聖哲的教法。風燭殘年的佛陀撐著破屋子般的身體,經歷過世事滄桑,仍然不放棄眾生,四處遊行說法,我想每個人都要對他說聲「老師我愛你」吧。而時常和佛陀做對的魔羅,凱倫說那是潛意識裡的黑暗力量,這樣的悉達多似乎又更接近我們一些。凱倫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認為悉達多的妻子在他出家後,一定很怨他。她也批評佛教裡的男性沙文主義,認為那應該不是佛陀的本懷。

我不認為還原歷史裡的悉達多•喬達摩的一生行誼,就是在破邪顯正,彰顯被扭曲的正法。「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無論是作為歷史宗教或世界宗教的佛教,都只是指向月亮的手指頭。在翻過這本書的時候,隨著悉達多的腳步而有諸多的感動和反省,我想這就夠了。

回應本篇文章發表新主題回書貓研究室 所有回應文章
法的深奧 眾生的愛著  吹糖人 (2002-12-25 13:38)
 
回書貓研究室 書人公聽日記
 
Copyright (c) 2002 Sino Cultural Enterprise Ltd.Co. All Rights Reserved.
電話:02-2218-1417 傳真:02-8667-1065 服務信箱:[email protected]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