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打星
索取書訊
 
 
回應本篇文章發表新主題回書貓研究室 所有回應文章
《北京日記之「宋本•短信•展」》
 Ψ 傅月庵 (2003-09-26 07:50)
九月十五日ま星期一

宋朝離開現在,將近一千年,則是三十六萬五千天以前的事了。當時的書籍,歷經兵燹水火之厄,還能流傳到今日的,能有幾部?宋版書因其「寫刻精細,字大行疏」,明代以來即成為藏書家競逐對象,致有以美婢、千金換得一書而百不悔轉,更有以「百宋一廛」而洋洋自得者。如今,想看一本真正的宋版書,拍賣會、圖書館、博物館偶然得見,但也只能遠觀而不可褻玩。秋日京師,書緣殊勝,誰知今日夜裡,夤緣竟一連見到好幾部宋版書,甚至連北京圖書館也無的「契丹藏」都覿面一識了。

藏書主人自隱其名,多識多金,好學好客,藏書萬卷而不自鐍其珍。今日晚宴散席後,得幸同赴其居所,且聊且看,一部又一部的藏書,卷卷攤放眼前,宋本元槧,明刊清刻,任令手翻目閱,最最印象深刻,當屬乾隆皇帝所藏,列名「三希堂」之珍的《後村居士集》與《周曇詠史詩》。昔日見而難想的圖錄寶物,如今就在眼前,怦然心動,感何如之?一者真心感意氣,主人盛情如海,竟難說其深大了。其次睹物思人,不免想像曾經親手翻閱此二書的歷代人物故事蹤跡,物存人亡,憑此相追,一時竟有些恍惚,深刻感受巨大的歷史時空力量了。「看了這些,也夠說一輩子了!」同行友人笑笑說著。京華煙雲多幻奇,今晚總算見識到底了。


九月十六日ま星期二

午後赴西單圖書大樓參觀。此圖書大樓,如今已成北京地標之一,赴京之人不能不逛的名勝之一了,據說每日營業額可達數十萬人民幣,流通人數則已上萬。對於這一仰頭只見其高,入內但見己小的「書城」,老實說,個人並無好感,甚且覺得很是無趣。此一「無趣」,或者種因自己的小家子氣(或小資產階級文人的頭巾氣),心裡總覺得,買書是件細膩的事,應該悠哉游哉,慢慢尋細細挑,在有些冷冷清清中找到甜甜蜜蜜的冊籍知音。「書城」也者,說來彷如「擁書萬卷,何假南面百城」一樣豪邁可人,實際上卻是比「連鎖書店」還要更資本主義的「Shopping Mall」一類的玩意兒。進得門來,暢銷書疊得半人身高,恰如賣場入門的特價罐頭、果汁山,人人手推網車一輛,見好即取,驗明即丟,面無表情,推擠人群,一路一層搶購過去,待得書滿車,人倦了,排隊讀碼刷卡,取貨裝袋而出。整個過程,跟到大賣場買足一週食品毫無兩樣,買書買到這種地步,還剩什麼趣味呢?當然了,「貨品足、價錢低、銀貨兩訖不囉唆」,確實都算優點,然而,屬於文化層面的那一點點念想卻也索然無味,銷然無蹤了。

「不也就是精神糧食嘛,扯那麼多幹啥?」想不買書又買書,理由證明存在,存在即是合理。揀來這句話說服自己,黃昏出得「書城」來,背包裡還是多了好幾本書了。識得破,忍不過,說得比唱得好聽,人生從來都是這樣矛盾的。但,無論如何,我還是很高興:台灣什麼都有,就是沒有一座像西單圖書大廈的「書城」,也希望一直都不會有!


九月十七日ま星期三

昨天悶熱難當,雲層低垂,整座北京城灰濛濛的。在京友人憑經驗論斷:「快下雨了!」傍晚沒下,夜裡沒下,黎明時就被雨聲給吵醒了。來北京這麼多次,碰過雪碰過風,這卻是第一次碰上雨,而且是不小的雨。據說,今夏北京氣候反常,一點也不熱,入秋後,還是不穩定,往往今天萬里無雲,天高氣爽,隔日就幡然變天了。

因為下雨,原本擁擠的交通更加紊亂,今天揭幕的「2003年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即「北京國際書展」,連帶受到了影響。北京展覽館外人車擠成一團,場內同樣水洩不通,加上濕漉漉的雨傘沿路滴水踩踏,整體竟顯得有些狼狽了。匆匆繞巡全場一週,整體觀感是「不如前矣!」連看三年後,感覺去年是最顛峰,今年已見下滑,乍看實無任何予人興奮、驚奇的新書、大書。這當然跟延期舉辦,出版社年度計畫難以配合有關,但揆諸「二渠道」同樣蕭條態勢,則似乎可證明傳言不虛:「戰爭已從生產面打到行銷面,如今大家著力爭奪的是通路!」

台灣此次來三百餘人,較去年五百餘人的浩大陣容,同樣有所失色。展場內,除了「城邦」、「聯經」較為醒目外,其它多為中小型出版社,甚且有在台默默無聞,卻於此發展甚好者。台商勢力,無所不在。出版也是產業之一,當然不例外。會場中隨處碰到同業相識,握手寒暄之外,所談無非交換介入此一市場的種種情報,此書展真正重點在此,此所以午後起,即由場內到場外,檯面轉檯下,開始縱橫捭闔,跟大陸同業相拉手,互點頭矣。


九月十九日ま星期五

連日拜會交流,至此告一段落。「山雨欲來風滿樓」,大約是大陸同業共同看法。也因此招兵買馬、結盟擴編、凝聚壯大,便成了大陸出版業此時的重點策略。「安危來日終須仗,甘苦來時要共嚐」,大陸出版集團化,歸納起來,循二途以進:一是響應政策號召,由上而下,聯合各省級或性質相近出版社,結合成為「出版集團」,用以整合資源、降低成本,如上海出版社所匯成的「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三聯、人民文學、商務……等老字號所聯合而成的「中國出版集團」等皆是。另一種則是「體內繁殖」,由下而上,以「擴編」方式增強本身實力,同時插手上下游產業者,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便同時在北京、上海等地各擁有相當於一小型出版社的好幾家「編輯工作室」,且在廣西本地擁有印刷廠與連鎖書店。此種集團化趨勢,化零為整,擁立山頭,對於中國出版之將來,成敗利鈍,到底是好是壞?誰也不曉得。但對於一個退書率已超過四成、貨款票期超過六個月、盜版嚴重到「同步出書」的市場而言,在整體紀律還沒完全建立起來之前,沒有足夠資金,大約很難生存,誰能熬到最後,才有獲勝的可能。這或許是不得不「集團化」的另一外在因素吧。


九月二十日ま星期六

晨起,雖仍疲憊不堪,卻強打精神赴潘家園淘書。到達之後,方才發現,原本是充滿自由開放精神的廣場攤墟,如今已被「整頓」成一路式的街攤了,站在街頭眺望,二、三百公尺的距離,寬不過十來公尺,兩側擺攤,加上逛攤人潮,迅及擠成兩條人龍,想插隊而入都很困難,好不容易「插隊落戶」,揀起一本書來,也不能、不敢放心翻看,因為後面的人龍群眾蠢蠢欲動,你不動,便擋住人家去路了。一早上下來,只覺逛得真疲倦,卻買不到幾本書。總之,中國的事兒,「放了就活,一管就死」,潘家園前途,或者也將如此!?

今日購得一九六九年內部學習版《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勝利萬歲》,書中收錄彼時「最高指示」、「兩報一刊重要社論」、「中共中央通知」……等,算是原始文件彙編,真要更深入理解文革,還是得由此起步;一九五九年三聯版《五四運動文選》,除新文學運動相關史料外,此書還收錄馬克思思想、社會主義初期發展的重要文件,這是台灣相關書籍所沒有的;一九八四年版《唐弢雜文選》,收錄唐弢先生「推背集」、「海天集」、「投影集」、「勞薪集」、「識小錄」、「短長書」等舊文,最能見出先生書生面目,且舊版印刷清晰,版式古樸,不能不收。另有日文小書數種。此日之遊,難說盡興了,卻也不算入寶山空手而還。


九月二十一日ま星期日

北京人愛發「簡訊」(此地稱「短信」),愛到了極點。大街口、公車上,常見青年男女對著手機猛看猛笑,自得其樂。初期不知其所以然,後來發現同行友人也有這一習慣,詢問之下,才知都是「短信」帶來的歡樂。後來常時搭乘計程車,常時被迫收聽廣播,方才猛然醒悟,原來此地Call in,竟是以較容易掌控而無殺傷力的「短信」取代一旦發言即難以制止,很可能就出事的「電話」。如此,既不失其「即時互動」的時代趨勢需要,卻又能避免「擦槍走火」的可能。因此當電視、廣播節目主持人唸出一串「手機尾號……的聽眾來電說」,其所代表的意義,絕非此地人打不起Call in 電話(依我看,天性好「侃」的北京人,絕對會是電話Call in的最熱烈支持者),而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揚光大。「訊息總會找到出路的」,此之謂也。^_^

北京另一特殊現象,就是餐館服務生特別多,其比例大約是台灣同等餐廳的兩倍以上,且多為二十歲以下的年輕人,部分像台灣,係白天上課晚上打工者,較讓人擔憂的是,有些根本是中學畢業後,無力升學,只得離鄉背井,跑到城市尋找機會的農村子弟,據說包吃包住,一個月薪水不過三、四百元,真是少得可以了。「現在還純樸,過兩年就像個油條子了!」北京友人指著勤快伺候茶水笑得天真燦爛的一名小伙子背影說,言下不無感慨,卻也無可奈何。十三億人張口要吃飯,那是多麼龐大的人力資源,或者說,殘酷爭生存的現實存在呀。這樣的國家,真是不能想,一想起來就驚心動魄!(文/傅月庵)

回應本篇文章發表新主題回書貓研究室 所有回應文章
北京日記之「宋本•短信•展」  傅月庵 (2003-09-26 07:50)
 Re:北京日記之「宋本•短信•展」 路人假 (2003-10-01 11:50)
 
回書貓研究室 書人公聽日記
 
Copyright (c) 2002 Sino Cultural Enterprise Ltd.Co. All Rights Reserved.
電話:02-2218-1417 傳真:02-8667-1065 服務信箱:[email protected]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