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網站菜小弟

 佳嫻是我進入這個行業後認識的第一位作者。

  在尚未來得及拜讀《屏息的文明》之前,我首先讀到的是她為共和國電子報撰寫的編者小語。在短短的四、五百字中,看見她對文學的堅持以及生活的熱情。

 虛長她一歲,她對於新玩意兒的敏銳觸覺是我望塵莫及的;而令我訝異的是,在此同時,那些被我劃歸為「學院派」的文學著作,竟如此理所當然地像是她生活中的一部份(我也有中文系朋友的,但……)。兩個我所以為的極端就這麼結合在一起,有點令人錯愕,卻又如此自然。

 我想,這樣的特質,融進這系列的編者小語,也正是共和國電子報最大的魅力來源。即使我私下並不特別愛推薦公司的出版品
,但對佳嫻為我們撰寫的編者小語,於公於私,都值得我真心推薦:她們絕對可以博得會心一笑而又有所啟發!

↑top


第13期 2003年11月15日

 劇場的愛好者不少,但台灣日治時代的劇場成績,了解的人卻很少。日治時代新劇導演林摶秋作品《高砂館》,曾於1943年演出,消失了一甲子後,今年底將由台大戲劇系重建推出。劇本原為日文,翻譯後以閩南語演出,更貼合當時的情況。台灣藝文歷史的重建,在意識型態的爭端之下,其實還只是初步而已。這幾日參加台灣和美國合辦的漢學青年學者會議,以現代文學為主題,無論歐美日、大陸或台灣的研究生,發表以中國現當代文學居多,談論台灣藝文者,復可能受意識型態、政治傾向影響而簡化詮釋,能有深闢分析者並不多,更使人感受危機。

 時報文學獎今年的頒獎典禮熱鬧風光,除了得獎者大批替換上六年級的年輕面孔外,典禮設計音色俱全,心靈與感官同樣滿足。在經濟蕭條、藝術寂寞的年代,來一場美麗的玩樂,替者世界增添一點喜氣與笑聲,也是好的。

 連日來,早晨幾次輕微但可明顯感覺的地震,書本們搖動不安,陽光起漣漪,整個世界像是上帝的湯匙上一塊顫抖的果凍。而不免的,總是讓我們心中記起一些災難,一些傷痛。

↑top

第14期 2003年11月30日

 這陣子總算有點冬天的感覺了,冬雨的臺北冷而淒迷,其實是別有一番風情。在這樣的天氣中看電影,可能更有助於感受與思索。十二月名符其實是影展月份,金馬之外,小津安二郎影展細緻緩慢的影像,和正熱火的快節奏「追殺比爾」、「無間道Ⅱ」,恰好形成有趣的對比。快與慢,新鮮與懷舊之間,電影一如記憶,讓我們在現實中擁有穿越時間、進入夢境的能力。

 甫於臺灣出版新書的黃碧雲,新聞系、犯罪學碩士到開業律師,以及刻苦學習佛朗明歌舞剽悍但優柔的身影,她筆下寫出來的女性,在愛與痛,城市和自我,貪婪和畏怯中輾轉求索,展露一種奇特氣質,同時使人對於孕育她的香港發生更濃厚的興趣。這座城市曾經誕生西西這樣富有童趣與深思能力的女作家,如今再誕生另一風格的黃碧雲,不同世代,卻同樣呼應這彷彿沉淪執迷的地域。

 卡爾維諾在小說中寫著,在夢想的城市中人總是青春年少,真正抵達這座城市時,卻已垂垂老去,「欲望已經變成記憶」。碰撞的欲望留給昨天,了無煙火的記憶帶來感傷和救贖--城市也因此得以矛盾地延續下去。

↑top

回首頁張耀升楊佳嫻鯨向海作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