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方平(作家、資深記者)

絕大多數人,一生頂多擁有一、兩個專業頭銜,攻占過三、四個令人尊敬或稱羨的職位,即便是崇尚自由的「藝術家」也不例外。豈料,近年來卻有幾個自命不凡的人,提倡所謂「全方位藝術」,要藝術家跨越類型限制,優游在文學、美術、音樂、雕塑、攝影、劇場等領域間,以交互激盪出新奇的作品。而「玩性」,當然是不可或缺的活水源頭。

初聞德亮之名,約莫三年前。當時他正在台北寶島客家電台主持一個名叫「藝術花園」的節目,我雖無緣收聽,倒是在友人介紹下,與他換得了兩張頗富藝術氣息的「繪畫名片」。德亮自繪的名片一直一橫,直式圖為一群白鷺,橫式圖為蘭嶼獨木舟,隱隱有「唬人」之勢。

三年後,因緣際會參加了他的新書發表會,書名《靜岡伊豆──川端康成泡溫泉,伊豆舞孃賞櫻花》。猶記當天詩人管管以其好友身分出席,大力推崇德亮寫作的旅遊文學涵藏著獨到的畫家之眼與詩人之心。我雖不復記得德亮如何介紹自己的作品,腦海中卻再度浮現名片上寫實畫作的鮮明圖象,心想:這名片的主人必有多采多姿的創作人生,只待機緣成熟再與他相約訪談。

再見德亮,時隔不到一年,起因於他又出了一本旅遊書─《日本之醉──漫遊島國圓舞曲》。當然,這年頭出書無甚稀奇,但扉頁上德亮個性化的簽名卻似有一種魔力,引人不僅止於寒暄,還要親自前往造訪,一探這位自詡「全方位藝術家」,究竟有何本事「敢」於不斷地作夢,不斷地「玩」個不停?

「全方位藝術家聯盟」目前有九位成員:吳德亮、白靈、侯吉諒、顏志文、須文蔚、李良仁、范俊逸、呂道詳、大蒙。擔任召集人的吳德亮,不但創作多元化,跨越多種領域,其天秤座善於溝通協調的特性,也使得聯盟每年至少一次的展覽,能在他的集結統合下順利進行。

一九九八年,聯盟初成立時,即曾於台北策辦「跨世紀多元藝術互動展」,以詩、繪畫、雕塑、網路、劇場、音樂、裝置藝術、電腦聲光秀等多種媒材的不同風貌,展出世紀末後現代藝術的多元性與可能性。去年,也再接再厲推出數場包括「詩情搖滾」、「網路時代的全方位閱讀」、「爵士與鄉土的對話」等大型演唱會或座談會,而十月的年度大展「一九九九愛情藝術節」則因九二一大地震而臨時取消,今年再度與旭聯科技合作,以專屬的寬頻網路,每季依不同主題進行文學、藝術、音樂的全方位展出。

為一探所謂「全方位藝術」的虛實,特與這位集詩文影像繪畫作曲等創作才華於一身的「德亮才子」,相約於其位在台北市臥龍街的工作室訪談。才步出大樓電梯,即見「德亮工房」的斗大調色盤,以及「文武百官軍民人等至此下馬」的下馬碑,與古色古香的門面相映成趣;令人感到不知所措的是:一時間竟不知該按電鈴,還是學「古早人」不疾不徐地輕叩那由獅頭裝飾的門環。

大隱於市的德亮工房,一屋子都是男主人的創作與收藏,濃濃的藝術氣息,是介於都市與鄉村、傳統與現代、夢想與生活之間,一點也不虛無縹緲的心靈角落;是一個勤奮踏實的都會男子,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後,品茗、點菸、寫詩、畫畫的築夢空間。
許多因工作、旅遊出國,從世界各地帶回的珍奇物件,一加入德亮工房,就變成井然有序的藝術家族中,獨一無二的個性化藝術品。吳德亮擅長DIY 式的加工改造,如一件從中國雲南攜回的少數民族婦女服裝,即被他以木刻等綜合媒材「架」上客廳沙發後方成為作品,並在衣領開口處塞入一塊固定的木片,題詩曰:「解開傳統的束縛,需要五千年的勇氣。」令人過目莞爾。

吳德亮認為,既然現代藝術可以包容任何創作的主題、媒體和技巧,我們為什麼不能將源遠流長的詩畫相融加以深入整理探討,運用多方面的素材、形式,賦與更新的意義與生命?因此,他的作品不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且「幾無一物不可入畫」,如砧板、洗衣板等日用品,甚或拾自街頭巷尾的廢棄物,都成了他創作裝置藝術的絕佳媒材,令觀者驚奇之餘,油然而生一股說不出的親切感。

提及創作的個人觀點,吳德亮強調:一個藝術家,只要能充分而真誠地將個人對社會或人類的情感,成功地表現在作品上,則無論媒體是否純粹,是否同時運用多種媒材,皆無損於作品的偉大。

吳德亮拒絕「為藝術而藝術」,寧取「為人生而藝術」的創作觀。他來自花蓮鄉下,對古老的房厝總有一分無法割捨的深厚情感;他在海邊長大,對沙灘上或仰躺或翻覆或荒廢的小舟始終無法忘懷;他自幼喜歡觀魚,也長久立於漁會或市場冰凍的魚群中,從牠們雖僵化但仍黑亮的眼睛裡,感受到強烈的求生意志。

緣乎此,吳德亮的繪畫或綜合媒材作品,總以老厝、船隻、魚穫等主題或背景居多。雖是「小我」的感情宣洩,卻也包含了他對生命、時代的強烈喜愛,看似「懷舊」實不盡然。作家胡品清形容:「他的畫就像他的人,純樸敦厚,鄉土氣息強烈,對農業社會的鄉愁濃厚。」德亮本人則以「本土鄉情」涵括之。

稍長的黑髮,眼神與聲量一樣有力的吳德亮,給人的印象,像極了他畫筆下栩栩如生的魚兒,其強烈的求生意志,早已昇華、轉化為不斷創作的原動力。儘管兩年前遭遇喪妻之痛,依然寫(畫)下令人動容的「永遠的伯勞鳥」、「畫布的眼淚」,用滿腔至情至性,驅散世間無常的滄桑。

他的創作熱情與活動力,像極了觸角一再延伸的八爪章魚。看他又寫又畫又刻(木雕)又打(電腦)還不夠,「一不小心」還搶了音樂家的飯碗─原本為了哼唱作曲興趣而買的數位鋼琴,彈個幾年下來,竟然業已專業到能接各式廣告音樂CASE。對此無心插柳的成績,吳德亮謙虛地說:「可能是因為我比較便宜吧?」。請他當場秀上一段,他則「好心」建議:「最好是閉上眼睛,以免看到彈奏者手忙腳亂,壞了音樂欣賞的雅興。」

數個月前,吳德亮接下《新台灣》新聞周刊總編輯一職,引發許多人的好奇。原來,發行人兼社長老包(詹錫奎)是他相交多年的好友,而他雖長年浸淫於詩情畫意中,但只要一提起筆(或按下電腦鍵盤),卻總脫離不了對本土的關照或思考或批判,因此當老包說出:「你也該好好為台灣做點事了」,過去曾擔任報社主編的吳德亮便滿懷鬥志地加入政論雜誌「憂國憂民」的行列。他將這份並不輕鬆的差事視同「創作」,按照過去的「玩性」,既然敢接手,就要玩出個名堂。

日前配合本土文化事業公司推出一系列文化旅人書,他當仁不讓地寫出《日本之醉──漫遊島國圓舞曲》體現自己的藝術主張─作為一個旅行家,以文學的觀點,帶給讀者人文的思考;又以繽紛的影像,把美景昇華在攝影作品與畫作中,讓觀者一「飲」即醉。

透過流暢的文筆及敏銳的鏡頭,《日本之醉》深入導覽日本史蹟、勝景、溫泉、主題樂園,循著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夏目漱石等當代文學大師走過的足跡,引領讀者領略東瀛的風花雪月與另類文化之美。當他介紹本州倉敷時,即以直追川端康成的細膩筆調,描寫當地新嫁娘所穿的傳統服飾:「盤結上無限優雅造型的髮髻,金簪垂弔玲瓏晃動的玉墜在亮麗的陽光下閃爍喜悅的光芒,細白的頸項下方裹著華麗古典傳統和服的新娘,桃紅色的錦綢上繡有白色千羽鶴花樣的包袱,小小的千百隻仙鶴隨著婉約的擺動而任意飛翔……。」

一直堅稱自己為「專業藝術家」,其他工作僅係「謀生工具」的吳德亮,前此二十年的工作經歷堪稱五花八門、琳瑯滿目。如早期寫作〈國四英雄傳〉獲時報文學獎,即曾與吳念真合作改編劇本,復由麥大傑拍成電影,代表參加芝加哥影展;中興大學法律系畢業,卻不務正業投身海外不動產企畫、平面及電子媒體主編策畫與節目主持等職務。

從早期上山下海做野鳥追蹤開始,他就開始寫遊記,並以「德亮」為筆名寫詩、寫散文。若再追溯其十七歲即以油畫作品入選第六屆全國美展,成為當年前所未有「年紀最輕的參展者」,則其創作經歷之多元豐富,早已為日後的「全方位藝術」鋪好一條康莊大道。尤其難得的是,這位全方位藝術家一路走來,創作的種類、質量與熱情,始終和他的年齡成正比,絲毫沒有「虛長」,這點能不教你我甘拜下風!?

(本文轉載自「德亮工房」,原文刊載於《新觀念雜誌》一三七期)


 

 
 
 
更多主題大賞讀書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