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信良先生
總統府資政
財團法人新興民族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得意的才子,落寞的英雄
  寫這本書的時候,邱吉爾的心境其實是相當落寞的。他是才子。他是英雄。他是得意的才子,卻是落寞的英雄。
  作為才子,邱吉爾一生了無遺憾。他著作等身。1953年,他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在他的時代,他是英語世界稿酬最高的作家。靠著寫作,他即使在政治生涯最落寞的時候,也一樣過著最優渥的生活。他使用文字和語言的技巧,閃耀著天才的光芒,也幫助他建立不朽的事功。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發表的動人演說,即使處在不同的時空,也能讓人熱血沸騰。在他80歲生日那天,面對衷心歌功頌德的賀客,他既驕傲又謙虛地說:「大家說我激勵了英國人心。偉大的民族是不需要激勵的。我不過正確表達了他們的心聲而已。而這也不算什麼。不要忘記,我這一生是靠筆和口謀生的。」

  他是大英帝國最後的一個英雄。歷史家真的無法知道,如果沒有邱吉爾,大英帝國是否能撐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那段艱難危險的歲月。含著雪茄,拄著手杖,出現在敵機不斷轟炸的倫敦街頭﹕那是他的註冊商標,也是他的英雄本色。那種瀟灑從容,那種指揮若定,比百萬大軍,更足以滅敵人威風,長自家志氣。

  雖然他在戰爭期間享盡世人的尊敬和世間的威權,雖然他所領導的大英帝國最終也成為戰爭的勝利者,作為一個英雄,他大概更希望自己是18世紀的英國海軍名將納爾遜。

  納爾遜在1805年打敗了拿破崙進攻英國的艦隊,打破了拿破崙統一歐洲的美夢,自己也在這次對後來大英帝國的發展極關重要的海戰中英勇犧牲。邱吉爾的個人功業,固然和納爾遜的故事一樣,已經是大不列顛民族的歷史傳奇,但是,納爾遜死前看到的,不只是戰爭的勝利,更是大英帝國燦爛的未來,而邱吉爾卻在好不容易贏得的光榮勝利之後,無可奈何地看著心愛的大英帝國走向沒落。

  寫這本書的時候,邱吉爾已經不再叱吒風雲。戰爭尚未完全結束,英雄已被人民拋棄。1945年7月26日的英國大選,讓邱吉爾經歷了一次最意外的,也最難堪的失敗。大戰的英雄和領袖,竟被他的平庸對手,以壓倒性的多數擊敗。

  這樣的結局,從今天的後見之明看來,其實不應該是太大的意外。如果不發生第二次世界大戰,邱吉爾本來就不會有機會執政。在戰爭之前的十年,他一直投閒置散。可以說,在被英國人民拋棄之前,他早已被英國的政治菁英所拋棄。

  如果不發生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英帝國是否也一樣沒落,也許是難解的歷史之謎。但第二次世界大戰加速了大英帝國的沒落,則是無庸置疑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所曾經歷過的最悲慘的浩劫,大英帝國首當其衝,受創尤重。所以,無論從大英帝國的興衰或全體人類的福祉著眼,這個戰爭都應當被阻止。而這本來就是一場不必然發生的戰爭,一場可以及早被阻止的戰爭,正是邱吉爾在本書所表達的主旨。

  令人驚訝的是,在戰爭發生之前的十年,在以老練、精明、權謀著稱的大英帝國政治菁英之中,邱吉爾竟是唯一有遠見的人。他不斷警告戰爭的危機將臨,換來的只是政治同僚的訕笑和疏離。當政治菁英也都和一般人民一樣,只在意個人的和眼前的利害時,大英帝國的命運,其實早就註定了。

  日不落的大英帝國終於也看到太陽西沉。邱吉爾在戰爭中的偉大表現,只是替大英帝國的黃昏留下美麗的晚霞,讓人低首徘迴而已。這當然不是英雄的邱吉爾,對自己一生的期許,對大英帝國的期許。

  邱吉爾的落寞,不因為他失去權力,甚至也不因為他被人民拋棄,而是因為他心目中的偉大民族,已經不再追求偉大。


更多熱賣商品回讀書共和國